防暑降温,看古人的藏冰文化
年的小暑已过,大暑近在眼前。按老人们的说法,今年的雨季较长,雨水也多,这夏天也难过了,温度肯定不会低了。不过现代社会条件好了,空调,风扇,只要不出门,各类电器让你在家也可以享受凉意。但我们是享受了现代科技发展的红利,古人呢?
古人的防暑措施,其中一项最简单的方法,就是用冰块来降温。只是古时候哪里像现在这样,有冰箱,也有冷库,还有专门的制冰厂。古人的条件,比现在可差了不止一点半点。然而,我们的祖先却也有他们的聪明才智,其中一个就是藏冰。
在夏朝历书《夏小正》里,就开始有了古人藏冰的记载,也就是公元前年左右,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得多。《诗经》成书于周朝,差不多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,其中在《国风·豳风·七月》中有一句,“二之日凿冰冲冲,三之日纳于凌阴”,意思是说,十二月凿冰咚咚咚,正月搬到冰窖中。
根据《诗经》的内容,可以知道,古人藏冰的场所,叫做凌阴。到了后面,各个时代的叫法又都不一样,隋唐时期叫冰井,明清代叫冰窖,意思差不多,都是古代的大冰箱。
同时,古代也有专门管理此事的官吏,并建有窖冰的“冰井”。宋高承《事物纪原》云:“《周礼》有冰人,掌斩冰,淇凌。注云:凌,冰室也。其事始于此。《邺城旧事》有冰井台。《魏志》云:建安十九年,魏王曹操造此台以藏冰,为凌室,故号冰井。《宋朝会要》曰:建隆三年,置冰井务,隶皇城司也。”清代冰窖分三种:官冰窖,府第冰窖,商民冰窖。
古人藏冰时,先要用黑色的牲畜和黑色的黍祭拜司寒。司寒就是水神,传说他所用的东西都是黑色的。到了取冰时,要在冰室内设桃木做的弓和棘做的箭。桃与逃谐音,寓意可以逢凶化吉。棘有刺,也是古人避邪之物。还有就是颁冰仪式,作为炎夏的珍贵礼物,朝庭当局会专门组织一场仪式,进行颁冰活动,不同级别的官员,所得到的冰量会有差异,分到冰的人会把它当作荣耀。著名诗人白居易还曾收到冰赏后,写了一篇《谢冰状》,文中说:伏以颁冰之仪,朝廷盛典;以其非常之物,来表特异之恩。
冰是有了,又怎么用来降温呢?要不说我们是泱泱大国,怎么用冰降温也是讲究的。其中一种就是冰鉴。所谓冰鉴,就是是古代盛冰的容器,具体方法是将冰块放在一个木制或青铜制作的箱子里。功能明确,既能保存食品,又可散发冷气,使室内凉爽。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。
冰鉴最先是陶制的,春秋中期以后流行青铜鉴。冰鉴可以看作是一种原始冰柜,使用时,将盛满饮料或食物的器皿放进去,四周围满冰块,合上盖子,不多时“冷饮”就可制成。挫糟冻饮,酎清凉些。《楚辞·招魂》中的这两句话就是说,夏天饮酒,捞净糟沫后进行冰镇,喝起来清凉味甘,煞是舒服。
除了在冬天藏冰之外,古人还发现了可以用硝石制冰。唐朝的工匠在火药这的开采过程中,就发现了硝石这个神奇的东西,硝石遇到水就会大量的吸热,然后使水降温至结冰。只不过这种方法同样费时费力,且效率不能算高,和藏冰需要冰窖一样,不是普通的老百姓可以承受得起的。
这就有了冰块在古达的另一个用处,那就是作为礼物互相赠送。我家藏了冰,你家没有,那我就赠送一些给你。不要小看这个礼物,夏天送冰,那就和雪中送炭一样珍贵了。可惜的是,以古代那种条件,这个礼物不能送太远。
西晋时有石崇斗富,而到了唐代,就有杨国忠炫“冰”。当时,杨国忠作为国舅,正是得势的时候。夏天在家里设宴,曾用大块的冰雕成山,围于宴席四周,结果大伏天的时候,在杨府里喝酒,居然还要穿薄棉衣,这效果,丝毫不逊色于今天的空调了。
炎炎夏日,看了古人的“藏冰”文化,有没有感觉凉爽一点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