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:风扇 > 风扇介绍

新知呃,美人竟穿这种裤子消暑古人花式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刚刚过去的五天假期,全国各地热得一片红红火火~

请看广东,高温预警的同时,还伴随着暴雨预警。闷热的夏天,就像置身在水汽腾腾的蒸笼里。

赤日炎炎似火烧,香酥鸡腿半枯焦。

只要你出门,身热汗如泉。

对于怕热(加班)的小编来说,命简直就是空调给的有木有!

那么问题来了:古代中国既没有电力,更没有空调,当时的人们如何应对酷热天气的呢?

首先需要明白,气候也是不断演变的。

现代夏天的高温模式,有温室效应的作用,但是古代的高温天气,其实不遑多让。

中国近代气象学家竺可桢的鸿篇巨制《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》里,将中国古代的气候变化做了划分——

可以看到,隋唐、五代、北宋等朝代的温度比现在还要高。有诗为证:

暑旱苦热

王令(北宋)

清风无力屠得热,落日着翅飞上山。

人固已惧江海竭,天岂不惜河汉干?

昆仑之高有积雪,蓬莱之远常遗寒。

不能手提天下往,何忍身去游其间?

北宋的热,让人担心江海都要枯竭了,热得人们坐立不安。

倒是南宋元明清进入了小冰期。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夏天就很好过——史上最热的夏天出现于乾隆八年,这一年高温几乎涉及半个中国,北京、天津、河北、山西、山东等整个华北地区异常炎热,可以说是超级酷暑。

那么,史上最热夏天的温度到底有多高?据史料记载,年7月20至25日下午的气温值,均高于40℃。其中以7月25日的温度值最高,达到了惊人的44.4℃。震惊脸.jpg~

薰热难当,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,日中铅锡销化,人多渴死。(民国《高邑县志》)

所以面对这么炎热的气候,几千年来,中国人民智慧的火花四射,奇思妙想不绝。冰室、凉殿、“竹夫人”、成人开裆裤……这些硬核防暑降温妙招,让现代人不得不感叹:佩服,祖会玩!

冰块

电视剧里,最为常见的降温大法就是冰块,没有之一。

《甄嬛传》第一集就提到冰块了,太后来御书房,皇上问太后热不热,拿一些冰块给太后。

华妃得宠时,无论什么时候,翊坤宫的冰块都不会缺。旁边还有人不停给你扇扇子,想想就美滋滋。

《天龙八部》里展现过古代的冰窖,天山童姥带着虚竹,进入西夏皇宫冰窖疗伤。

是的,早在春秋时代,人们已懂得采集积蓄冬日的冰块用于防暑。每年在寒冬凿取冰块,存放在低温的地窖、深井等“冰室”里,用稻草隔开,以免冰块冻结在一起,等到酷夏时取出饮用或降温。

脑补一下画面,大概就是《冰雪奇缘》的开头场景。

《周礼》记载,周王室还有专管冰块凿取的机构“冰政”,负责人称为“凌人”。

《周礼天官凌人》:“凌人,掌冰;正岁十有二月,令斩冰,三其凌。”郑玄注:“掌冰政,主藏冰版之政也。”

实际上,以“凌人”这一官职作为姓氏,由此产生了凌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

史籍《姓纂》:“康叔支子为周凌人,子孙以官为氏。”

《吴越春秋》中记载,越王勾践出游时食宿于“冰厨”,堪称古代的“空调房”。可以想见,其所耗用的人力和冰块一定相当大~

唐代以后,每当盛夏,朝廷都要举办隆重的赐冰仪式,把皇室冰井里的藏冰赏赐给皇室嫡亲和近臣们防暑。

唐朝显贵杨国忠,因地位显赫,不仅有皇帝赐的冰,还造冰山来避暑,这在历史上极为罕见。

《开元天宝遗事》:“杨氏子弟,每至伏中,取大冰使匠琢为山,周围于宴席间。座客虽酒酣而各有寒色,亦有挟纩者,其骄贵如此。”

其中还有穿着棉衣赴宴的,可见“制冷”强劲。

“赐冰”制度一直延续至明清,但赏赐形式有所改变,不是直接领冰块,而是发放“冰票”,作为官员福利。

《燕京岁时记》:“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,自行领取,多寡不同,各有差等。”

既然有冰块,同样在古代也能找到冰箱的原型,唤作“冰鉴”——春秋战国时代,用青铜铸成的大型容器,分内外两层,空隙放置冰块。食物和美酒就放在内层,盖上盖儿,这完全就是现在冰箱的雏形呀!

除了冰镇瓜果凉食,冰鉴上还有气孔,冷气窜出来,real一室生凉。

凉殿

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,古人hin有想法,还学会了给整座建筑降温,制冷剂不是别的,就是最为环保天然的水。

在唐代,有一种可引水上屋的木质器械,居高临下喷冷水,借以降温。

对,这个装置还不是人力的,是水力驱动的机械化装置,有没有一点中央空调的雏形——

《唐语林》中写道,唐玄宗时宫内建造一座避暑的“凉殿”,外面用这种引水上屋的器具“四隅积水成帘飘洒”,殿内还安装有靠水力推动的风扇,对着凉水吹,形成了冷气,达到“座内含冻”的效果。小编想到了水帘洞~

“凉殿”模拟图

消暑器具

在古代,只有豪门贵族才能建得起冰室、凉殿。其实,在古代民间,也有不少消暑的器具。

常见的如“竹夫人”,这在《红楼梦》小说中也有记载。薛宝钗出了一个谜语:有眼无珠腹内空,荷花出来喜相逢。梧桐叶落分离别,恩爱夫妻不到冬。其谜底就是“竹夫人”。

此种消暑器具以竹编成的圆柱形物,长约1米,中间通空,四周有许多洞孔,是根据“弄堂穿风”的原理,用来取凉。

在没有空调的古代,这种原始的“空调器”在热浪灼人的夏季与人们结下不解之缘,并常用于床上,难怪被昵称为“竹夫人”。

明代人每逢夏天,还在厅堂中挖几口井,然后盖上镂空的铁盖子,铺上垫子,坐在上面宴饮。

这种方法不但简单而且环保,一家人坐在上面吃饭,既清爽无比,又其乐融融。

《遵生八笺》:一室之中开七井,皆以镂刻之,盘复之,夏日坐其上,七井生凉,不知暑气。

在一些古民居的屋里,地上有个圆洞,上面有石盖子。这些洞下面连着深井,盖子一打开,冷气从下面传导上来,整个屋子都阴凉舒爽。

而《汉书》记载了“清室则中夏含霜”,讲汉代的清凉殿夏季结霜。地理方志《三辅黄图》形容了清凉殿的避暑设备:天然石床,玉晶器皿,侍者在一旁扇风。

想象一下这画面,已经感觉到凉气了。

当然,消暑器具中,最普遍使用而效果最好的可能就是各类手扇了,从小说戏剧中的公子小姐,到芸芸众生的劳动人民,盛夏时节,大多人手一扇,足以见其使用之普遍。即使今天,仍不失为随身携带最为方便的消暑保健器具。

据说,远在殷代,已制成“羽扇”。到了西汉,京城有位能工巧匠丁缓,把七个一丈长大轮连在一起,做成一个扇凉风的七轮扇,“一人运之,满堂寒颤”。

中国人在两千年前制成如此巨扇,堪称世界奇迹。

电视剧《甄嬛传》中,皇帝带甄嬛去圆明园避暑,第一天就给了甄嬛惊喜,用冰块配合摇动风轮降温,这与七轮扇大致是相似的原理。

成人“开裆裤”

现在的古装剧,总是给我们一种错觉,古代人都是“里三层、外三层”,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的。

其实压根不是,至少明清之前,一到夏天,我们的古今衣着,几乎就如出一辙。

你大概知道,古代衣物和现代衣物的材质不同,古代衣物多为丝或者葛麻制品,穿在身上比现在的棉和化纤制品要凉爽很多。

而古人夏天怎么穿也是有讲究的。根据出土的文物,秦汉之前,男性打赤膊,女性穿开裆裤。是的没错,古时夏天女士穿开裆裤的现象很普遍。

不过,可别以为古人很开放。这种开裆裤是不单穿的,原来,古人外穿深衣(即上衣下裳连体的一种服装),里面多穿胫衣,可看做是裤子的原始雏形。但它仅有两只裤管,没有裤裆。这样的着装很容易走光,所以,除非过河,否则不能轻易提起下裳。

不论是“薄”,还是“透”,论穿衣服的大胆程度,我们比起唐代的女子们,根本望尘莫及。其中“半袖”装和“袒胸”装,是唐代最性感的女性服装。

不得不说,无论是《满城尽带黄金甲》,还是《武媚娘传奇》,都高度还原了当时的着装。

虽然夏日炎炎,但是充满智慧的祖先们,也早就拥有了自己解暑纳凉的花式降温大法。

小编不禁感叹:祖会玩!你是否有穿越回古代的冲动了呢?

参考资料:

竺可桢:《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》

林长华:《趣话古人的防暑降温》

杨敏:《古人避暑大法:风扇、冷饮、竹夫人》

孔炳耀:《古人消暑保健漫谈》

来源

羊城晚报、金羊网、羊城派

文字

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艾渝

编辑

Jess

校对

杜文杰

审签

周乐瑞

猜你喜欢

按以下步骤

原标题:《呃,美人竟穿这种裤子消暑……古人花式降温大赏!》

    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czigs.com/yjbtby/977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